我是 学生 教职 员工 访客 活动 ENGLISH

硕士求学转专业,广以“斜杠青年”有话说

发布日期:6/20/2022

2021年,广以首届本科生顺利毕业,其中有97%的学生前往综合排名前100的世界名校就读,51%的学生前往全球前30强高校继续深造。


截至目前,2022届毕业生收获的offer数量和质量都比首届学生更上一层楼,呈现出大幅度跃升态势。良好的升学情况,建立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坚实的教学基础上。一届届学生在海外广受认可,也在无形中为母校赋予了更多的信誉“光环”。


在求学路上,绝大部分学生都延续着既往的路径,继续攻读本科期间已经为之努力多年的专业。但也有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原因,走出一条更具风险挑战的道路——转专业。


今天,生涯发展中心邀请到其中四位同学,为师弟师妹倾情分享经验——



人物介绍



小时候我的空间思维能力就很强,喜欢立体几何知识,闲暇时光喜欢搭积木、折纸,思考如何用这些小工具设计出空间感。这种能力和爱好与建筑学一脉相通,建筑的本质也是空间的变化。小时候母亲就提及过,我适合学习建筑学。


我在读大三时思考转专业事宜的时候,也顺理成章决定学习建筑学,父母对此非常支持。当时还考虑过其他专业,比如理论物理,但这些专业跨度太大,往往要求本科专业相关。


经过了解,我非常向往雪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该校建筑学专业排名全美前五,研究生培养情况虽然没有本科那么出色,但也较为同步。它有三年半的项目,很适合我们这种没有学科背景的同学。这所学校在全球共有三个校区: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意大利佛罗伦萨。就读期间可以选择到其他校区游学一个假期或一个学期,感受不同于美国的建筑文化。学校资源很好,老师们对建筑圈都很熟悉。此外,理学部主任是中国人,对亚裔学生比较照顾。值得一提的是,雪城大学是一所极度“偏科”的学校,尽管专业排名极高,但综合排名并不高,这种情况需要同学们认真权衡。


其实我大一入学的时候就决定转专业。我一直喜欢研究镜头语言,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希望去修读艺术类或传媒类的专业,但从事记者职业的母亲当时并不同意,她认为这个行业对女生来说有很多客观上的困难阻碍。虽然生涯发展中心的老师说我的GPA并不低,但是因为热爱,我选择了电影专业的研究生。在广以读书期间,我选修了欧洲电影史,Ofer老师一直鼓励我坚持理想,帮我写了推荐信。


我认为美国的电影行业体系非常完善,倾向于寻找美国的学校。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学校,电影专业的排名也很高,还会给学生安排两段实习。


能接受专业无关的学生的电影学院其实很少,它们会清楚写明自己是否欢迎转专业学生。每所学校的具体要求不同,例如纽约大学要求写十五页对电影艺术史的理解,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要求提交一部自己导演的短片和一部纯粹展示剪辑功底的短片等。不能拿一个作品投遍所有学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可以通过观阅历届被录取学生的电影片段,来揣摩该院校喜欢的风格。


WeChat Image_202206231609172.png


写故事一直都是我的初心。小学时期,我就很喜欢用铅笔在五毛钱的画本上创作故事,班级同学纷纷传阅,我的故事当时就人气很高。那时候,一到课间或者写完作业的时候,我就很享受做这件事情,似乎永远不会疲倦。但读中学以后,渐渐被学业压垮,也随波逐流地选择了理科班,高考后攻读理工类专业。


2020年由于疫情,我在家待了半年时间。偶然间看了一部动画科幻短片,《Zima Blue》(中文名为《齐马蓝》)。短片讲述了一位人工智能艺术家Zima,以绘制各样瑰丽奇幻的星际图画而享誉世界,但从某一天开始,它的作品中总有一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蓝色几何图形,而且在接连创作的每一幅画中这抹蓝色都变得越来越大。人们好奇地探讨,同时更加追捧Zima,把这个颜色命名为“齐马蓝”。直到有一天,Zima向世界揭晓答案,原来这抹蓝色是它记忆深处的色彩,它在数百年前初次被制造出来的时候还没有进化为人工智能,当时是作为一个清理泳池的机器人存在的,这抹蓝色其实正是泳池壁的颜色。最终,Zima决定做回曾经的那个普普通通、没有高智能的清洁机器人,它安然地投入那片蓝色:“我回家了……”这部短片带给我巨大的震撼和感动,也让我产生强烈共鸣,以至于热泪盈眶。


“家”其实是Zima的初心,那么我的“家”在哪里呢?我决定给梦想以勇气,给内心以归宿。2020年我创作了很多内容,写小说、记录各种闪现的灵感,后来尝试申请的时候,没想到顺利地成功了,我发现这些无心插柳的作品非常有用。


我从大二开始决定换专业,一是因为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本想学习商科,硕士期间希望弥补这个遗憾;二是因为本科期间,相比于生物课程,我发现自己更擅长数学和物理课程,因此希望硕士专业能够扬长避短。


广泛了解之后,我发现生物统计学专业比较适合自己,这个专业将计算机(主要是R语言)、生物、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生物学的部分较少,数据统计课程较多,包括应用生存分析,流行病的实验研究分析等。生物统计学类似于泛商科专业,具有数据统计分析优势,未来择业范围较广,从事商业分析或程序员工作都有知识基础。如果我后期继续读博,可以做生物统计师,如果不读博就去做临床试验统计分析员。由于当时没有把握自己能不能顺利跨专业,所以我在选校时申请了十五所院校,大部分选了生物统计学专业,还有小部分作为保底或者说备选项,投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专业。


之所以选择纽约大学,是因为纽约大学的校友人脉很强,经常邀请到公司来做讲座,可以很好地了解甚至联系各大公司。纽大的GPH学院也是美国发展最迅速的GPH学院之一,排名一直在升高。


问答环节


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徐卓尔:由于我是直到大三才开始考虑转专业的事情,所以整个过程比较匆忙,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按时间顺序讲述我的准备过程,大致是这样——大三上学期,也就是十月份开学后,开始考虑升学、选校、申请的事情。花了三个月时间,陆陆续续查询专业和学校信息。来年一月份,我确定自己准备改学建筑专业。整个专业需要学习很多软件,我从一个零基础小白开始,在中介机构的指导下,边学习软件边制作作品,直到次年一月份才结束这项工作。除去期间处理其他事务的时间,我真正花在准备作品集上的时间大约是十个月。三月份,我开始准备托福考试,七月份开始准备GRE,九月份这两个考试同时进行。为了刷高分,我于十一月、十二月又分别考了两次托福。十月份和十一月,我完成了简历、选校、文书工作,耗时共两个月。推荐信同样从十月份开始准备,十二月中旬之前处理完毕。


雷湛蓝:我准备了一年时间。首先要筛选学校。之后通过去官网查邮箱,我顺利与一位纽约大学的教授套磁,这位教授因为本科专业跨度太大所以没能收我,但帮我写了推荐信。我给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提交的作品集包括一部八分钟的短片,我花了两个月时间为这部短片撰写剧本,自己在网上招募摄影团队和专业演员。到了面试环节,我被问到电影《湮灭》的导演亚力克斯·嘉兰的相关经历。这可能是因为我本科学习的是生物专业,而这位导演是生物科幻类电影导演,由此可见面试是随机提问的,会根据你的简历来设置问题。问题非常细致,比如我作品短片中某个镜头的机位在哪里、是如何打光的、当时现场的状况是怎样的,他们通过这些问题来确认作品是你亲自完成的。只要你努力做过,就一定能回答上这些问题。一切都非常顺利,招生官甚至直接说,“你英语真的很好!”“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你已经被录取了。”很幸运的是,只要让GPA保持在3.25以上,我就能每年获得奖学金。


陈新予:申请材料准备方面花费了不到半年时间。去年五月,我开始写申请用的剧本,是一个比较正式的微电影剧本,广以讲授电影选修课的老师指导了我的创作。在多次修改后,八月份正式完成。这部剧本讲述了我自己的心路历程,选编剧专业的时候家里强烈反对,这个矛盾冲突让剧本故事得以成立。暑假期间,我写了很多故事大纲。今年年初,我拍摄了一部短纪录片,南加大电影专业的史蒂芬教授进行了诸多指导。这部纪录片拍摄了一位好朋友,我的镜头比较深地介入了他的生活。他的故事很能打动人心,史蒂芬教授看过之后很感动,帮我写了推荐信。每所院校的编剧专业要求提交的材料不一样,比如要求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提交创意想法、短片、剧本、长篇电影大纲等。整个申请过程中我都没有找中介,完全是自己写的,由广以生涯发展中心的陈芬老师帮忙把关。没找中介是因为我认为中介往往会进行模式化的指导,但艺术本身是个性化的,需要展现自己的个人特质和独特想法。这点经验请师弟师妹们批判性地借鉴,不找中介也有缺点,就是没有精力申请太多学校,需要独立且目标明确,参照学校的每条标准对材料认真打磨。如果同学们想找中介,需要注意让自己把控主导权,不要觉得中介说的都是对的,尤其是对艺术类作品而言。其实我的成绩单并不出彩,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作品来证明我的实力。有趣的是,第一次交材料的时候,我并没有提交成绩单,但面试官决定先与我面试,并且面试进展很顺利,面试官对我的英语流利程度大加赞赏——其实我认为口语不算好,但与其他申请者相比,在广以的全英教学环境下我的语言能力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优势。


杜泽雯:对生物统计学专业而言,一是文书要着重介绍自己的数学方面的成就。二是GRE的数学要越高越好。


申请过程中,你遇到的印象最深刻的困难是什么?


徐卓尔:最大的困难在于零基础制作作品集。申请建筑学专业的硕士时,校方不太看重科研经历和GPA成绩,而是更注重作品。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美术和建筑学教育,也不会使用相关软件,作品集没有科班出身的人好。由于决定转专业的时间太晚,我只能在十个月之内,一边保证自己能毕业,一边考托福、GRE,一边学习制作作品。这四件事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当它们赶在一起时,我的压力非常大。此外,短时间内收集资料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我身边几乎没有建筑学专业的老师同学,我只能借助问答社区或社交平台来浏览信息,通过网络寻找和鉴别中介和作品培训机构。幸运的是我没有碰到坑人的中介。这种检索过程中需要自己做很多判断,比如通过谈话,以及浏览该机构之前学员的作品和申请结果,来判断它是否可靠。


雷湛蓝:实地拍摄是我最大的困难,这次申请作品是我第一次作为导演进行实地拍摄。由于经费有限,多拍一天就要多付一天的成本,而且演员的档期很满,我必须在一天之内就拍完所有镜头。为此,我需要提前设计好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段时间我心力交瘁。我根据学校的偏好,写了一个好莱坞风格的剧本,把所有细节想得很清楚。短片是在深圳的摄影基地拍摄的,那段时间当地还在刮台风。摄影师甚至打趣说,我把他的活儿也干了——所有的机位、运镜、打光、布景我都设计好了。有一幕戏拍摄男女主角在路上开车,需要从道具行租用专门的车,这种车前面可以放置拍摄设备。但租金很贵,我们就想了各种土办法,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拍好。


陈新予:回顾转专业的全过程,我走过的最艰难的一步是说服家人。第一次告诉家人时,他们阴阳怪气地回应我,“找不到工作的”,“完蛋了”。我当时特别气愤和委屈,心理波动很大,但没有放弃,还在坚持写作。后来慢慢地给他们看我的作品,渐渐得到他们的认可,“你小子好像还行啊”,“原来我以前一直不了解你”。除此之外,我正在锻炼直接用英文写剧本。


将来的职业发展中,会考虑把本硕专业结合起来吗?对未来发展有什么打算?


徐卓尔:本硕专业的结合有两个层面,一是实操层面,扎实的工科基础可以支持我往结构和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发展,流体力学、传热学等核心课程也可以用到对建筑学的理解中;二是思维层面,拓展了我的思路,比如我作品集中用到一些化学结构等空间概念来设计建筑。对其他专业而言也是如此,材料专业可以去做先进的建筑材料,生物专业可以做生态模拟的建筑,每个方向都具备融合发展的潜能。关于未来发展,如果有能力或者机会合适的话就会选择去读博,如果就业机会比较合适就选择就业。


雷湛蓝:电影也能和生物学结合,比如科幻电影,但此类作品的成本极高。其实能不能遇到喜欢的项目要看运气,对电影这种高投入的作品而言,如果没有人投资的话,再好的想法也无法落地。读书期间我会珍惜实习机会。我希望毕业后继续读博,因为读研期间只有一半的时间用于上课,另一半时间完成作品或论文,用于学习的时间不是特别充足。我需要在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确定自己想创作什么类型的影片。


陈新予:本硕专业有可能会结合,比如让剧本中某个角色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困难。本科四年我主要在创作剧本,对拍摄技巧的涉猎不多,今后希望自己发展更加全面。我阅片风格很广,希望未来尝试不同的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我目前认为自己适合拍比较现实或文艺的作品,喜欢追求走心、感人的效果。


对师弟师妹们有什么建议?


徐卓尔:不要看到别人转专业就想自己转专业,不要冲动。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要素来衡量自己是否适合换专业:第一,小时候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儿童的天性很单纯,不会受外界太多影响。如果你小时候觉得某件事情很有趣,长大后依然觉得热爱,就可以在这方面发展。第二,如果有资源,尽量先去实习。我们对一个专业的憧憬往往建立在假想的基础上,但如果你能走进实际工作中,看看别人每天的日常是怎样,之后依然认为可以接受,就可以考虑。如果你认真考虑后做出了这个决定,一定要大胆迈出这一步,勇往直前追逐目标。


雷湛蓝:首先,一定要特别喜欢新的专业。其次,要尽早做打算,不要零基础上阵,不要等到大三了才突然想转专业。


陈新予:第一,不用觉得专业跨度大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你完全有机会。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丰富作品集。作品集中要展现个人特质,不要生搬硬套地使用模板。对于编剧专业而言,如果你有任何灵感,不管是多幼稚、多细碎的想法,一定要随时记录下来,不要任凭它在脑海中消失。可能一段时间后它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一定要让所有想法都拍摄成片,如果故事比较复杂,可以写剧本,也可以拍小短片、vlog,这些都是可以帮助申请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第二,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在大学四年期间,找到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学会利用这些特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我是一个非常感性、很容易共情的人。不知道这种特质是一种惩罚还是恩赐,但我不希望这个特点浪费,于是我利用这个特点去编写故事、塑造人物,让我的角色与观众产生共鸣,用打动我的东西去打动别人。


杜泽雯:希望师弟师妹们不要怕,勇敢地去申请吧。


广以对你的转专业有什么帮助?


徐卓尔:如果没来广以,我可能去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从此默默无闻。 如果没来广以,我不可能跨考建筑学,也不可能去美国读建筑学专业。我非常感谢广以,这里不仅学生综合素质高,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强大,而且以色列理工学院在海外有极佳的声誉,对我们升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我申请过程中,也发现外面学校对我们的反馈很好,毕业后申请美国的学校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此外,广以的学科都是旨在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出批判思维能力和深度思考习惯。这种训练并非一蹴而就,它贯彻在每堂课、每次作业中,老师们总是引导我们思考和提问,甚至到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地步,四年的训练之后必定会产生质变。


雷湛蓝:第一,英语能力的提升。我以前英语很差,来广以之后没有刻意学英语,但这里英语环境很好。因为裸考,我的雅思写作小分没有达到6.5,但是招生官觉得和我交流很顺畅,愉快地和我聊了很多,不仅豁免了我的语言成绩,还告诉我我最爱的漫威系列电影是在这所学校拍的,热情邀请我到学校以后见面,带我参加电影节。和纽约大学的教授视频会议后,他愿意帮我写推荐信,其中应该也有我的英语能力的功劳。第二,抗压能力的提升。广以的课程压力不小,四年的学习可以锻炼很多能力。


陈新予:以前我很感性,但四年的训练过后,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增强,这种能力可以让我受益终身。我非常感激这四年,虽然我以后不会走化工方向,但广以给了我更广阔的平台,给了我放眼世界的机会。如果没有选广以,我都没办法想象能去梅特电影学院读自己喜欢的专业,我不后悔选择广以。




结语

关关难过关关过,
前路漫漫亦灿灿。
请同学们认真考虑选择背后的风险和成本,
愿每位同学都能做出无悔的选择。
你在追梦路上披荆斩浪,
广以生涯发展中心始终在身后为你护航。


文/图:GTIIT生涯发展中心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本科招生: 86-0754-88077088、88077060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1号

邮编 :515063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 粤ICP备17036470号

Design by SHANG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