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学生 教职 员工 访客 活动 ENGLISH

毕业生专访 | 韩乾盛:用深度思考打通数学直博之路

发布日期:4/23/2025

2025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第五届本科毕业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以大学淬炼的智慧与勇气,奔赴世界的万千可能。从化解疫情挑战到攻克学术难题,再到开拓国际视野,从拥抱多元文化到遨游书山学海,再到锚定人生方向,他们以“实干圆梦”为信念,将青春的答卷写在每一次创新与突破之中。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系列专访将陆续推出。让我们一同感受学子们关于热爱、坚持与蜕变的闪光时刻,见证他们如何以奋斗为笔,绘就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Weixin Image_20250424142406.png


韩乾盛

本科专业: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

绩点:98.27

录取院校:

普渡大学 数学博士(全奖)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应用数学与统计博士(全奖)

华盛顿大学 应用与计算数学硕士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硕士

获得奖项:

广以Vice Chancellor’s list (2019-2022) 

广以一等校长奖学金 (2020-2023)

广以科研海报大赛“最具创新奖”(2024) 

高中: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高考后,乾盛的分数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他放弃了985院校的录取机会,以第一志愿投入广以的理工天地。几年学习下来,他用全系前三的GPA98+验证实力,以SCI一作科研成果扎实履历,在学界与业界的双重实践中突破迷茫,最终斩获美国普渡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全奖直博录取。


学有所思:“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从高中时学数学“学出阴影”,到进入大学后“重燃兴趣”,化工系一年接触的高数课程成为这份转变的支点。“广以工科的第一年开设了很多数学课,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数学是什么样子的。”走出曾经的公式求解思路,大学数学对更深次原理的探求滋养着乾盛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特别喜欢从无到有建立数学大厦的过程,感觉所有东西都清晰了,非常美妙。”


几经考虑,他决定转入广以首年开设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在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追寻心之所向。新专业“数学筑基+编程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与热衷逻辑推理、紧跟前沿科技的他高度契合,系统的抽象思维训练与计算科学的应用视角,也让乾盛更加认定,数学所蕴含的探索乐趣是无穷的。



“一开始我做很多无用功,过于注重抠细节,想把每一个定义每一句话都彻底搞明白,”刚转专业的他一度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后来发现更重要的是去领会题目背后的想法和直觉,再一步一步推导证明过程。”


Weixin Image_20250407142119.jpg


这套“学有所思、抓大放小”的理念同样适用于课堂。课上注重理解而非机械记录,专注听讲把握核心逻辑;课后将拍完照的笔记整理成PDF,重现思路,集中消化;不懂的地方再通过office hour求教老师,当下解决,构成了他的知识吸收“三部曲”。不到三年半的时间,他便把所有课程修完,并以98+的GPA稳居专业前三。


学有所用:“科研到生产到底是如何转化的”


毕业临近,在周围同学纷纷准备进入下一阶段时,乾盛却陷入职业发展的迷茫。“纯数学虽然很有意思,但我并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处,特别是走深了之后会感觉比较孤独。”


“学有所用”的困惑难以突破之际,他报名参加以理的交换学习项目,也看到了更宽阔的人生可能。“我在以理交换时遇到的研究生,许多都是工作了几年,找到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再回到学校读研。”前辈的选择为他原本思量的“GAP”年植入信念,他决定暂缓升学,用一年时间寻找答案。


乾盛到以理交换学习


“其实要承受很大压力,同时毕业的同学都去读了研究生,”周围人的不解成为他这一年的必修课,“但不管怎样,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工厂和公司是真正生产价值的实体。我特别想去业界看看,了解我学的知识能带来什么用处,科研到生产到底是如何转化的。”2024年7月,乾盛进入北京朗歌科技(吉利汽车子公司)的核心算法部门实习,帮助开发并优化高精地图自动构建算法,在实打实的自动驾驶难题中贯通所学。


“没有广以学的这些知识,同事做的工作我是完全看不懂的,”实习的大半年拓宽了乾盛对组合算法,概率论,系统编程等课程的理解,思考也愈加深入:“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优势,用数学思维解决工业优化问题。比如应用统计方法和组合优化等理论到问题中,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Weixin Image_20250407142224.jpg

乾盛在公司实习


与企业实践同步“刷新”的,还有他成果渐出的科研履历。自大三时加入Antti Rasila副教授课题组打好基础,大四提前修完学分后扎根实验室,乾盛的科研积累也在等待的一年里开花结果。2024年10月,他以一作身份发表论文于Applied Mathematics with Computation期刊(中科院二区,JCR一区,IF 3.5),独立开发全部代码、进行数值计算和绘图,为混合边值问题与共形映射的高效模拟带来创新性思考。


论文发表截图.png


抱着极强的目标感,二度申请的他底气更足,“想冲一下美国直博,正好是留学的天花板。”当看见offer开头的“Congratulations”落入邮箱,多一年的坚持和沉淀,终于在此刻兑换成梦校的入场券。


学有所栖:“广以对我有再造之恩”


回望大学几年时光,乾盛深情表示,“广以对我有再造之恩。如果当年去一个普通985院校,没有以理在国际上的强认可度,我拿不到美国名校的offer。”从入学时的校长奖学金,到连续四年拿下一等学业奖学金,他深感学校的护才之心,“广以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全面成长的舞台。”


Weixin Image_20250407142929.jpg

毕业时乾盛与PT团队合影


校内,他积极参与朋辈导师项目,将个人所学融会贯通,在答疑解惑中传递珍贵的学术思考;校外,他热心参与招生宣讲活动,用个人成长经历吸纳更多优秀学子入学,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带来的丰沛成长价值。


乾盛参加学校招生活动、参观广以理工常州创新研究院


导师严慈并济的教导,同样让他受益匪浅。“Antti Rasila副教授希望我成为严谨治学的学者,他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日常相处中,有因学术不规范被严厉批评的时刻,有话匣子一开畅聊六小时的投机,也有意见不一时新思路奏效的惊喜。这份亦师亦友的陪伴塑造着乾盛对科研的敬畏之心,敢于质疑的学术内核也由此习得。


Weixin Image_20250407142112.jpg

乾盛与Antti Rasila副教授


“不能因为他是教授,就觉得他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乾盛解释,科研需要深入“无人区”,不存在不可挑战的权威,“面前是一片黑暗,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主动探索,遇到问题时要有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突破。”


乾盛还特别提到对Paulo Andrés Tirao教授的感激。“教授会跟我们一起踢足球,一起吃饭,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互相开玩笑,几乎没有距离感,很亲切。”这种“打成一片”的师生关系是他非常珍惜的回忆,“与其说广以的教授们是老师,不如说他们是和我们讨论数学的朋友。”


聊及未来,“不设限”是他的答案。“科研之外其实也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但有可能走完一圈,我发现那些东西还是没有发现这个世界背后运行的原理有意思,还是回归科研。”站在下一段旅途的起点,他的计划依旧是不断尝试,探索更多可能性,“希望找到一个我真正热爱的方向,然后在这个领域一直走下去。”


文: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

图:韩乾盛 供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本科招生: 86-0754-88077088、88077060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1号

邮编 :515063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 粤ICP备17036470号

Design by SHANG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