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4/28/2025
当AI重构知识边界,教育如何接轨未来?4月26日-27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敞开大门,迎接来自全国各地78所中学近200位中学校长、教师,以及考试院领导。“老朋友”与“新面孔”同聚一堂,共襄2025年全国重点中学校长研讨盛会,碰撞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在短短两天的参访中,与会嘉宾近距离感受这所中西合璧高校“理工为基、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通过跨学段对话、沉浸式探校、AI课程培训等形式,探索大学与中学人才贯通培养路径,拓展合作育人空间。
精耕创新土壤,培育优质人才
开场致辞中,广以候任代理常务副校长Eli Aljadeff 对到访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简要介绍广以的发展历程和育人理念。基于七年访学众多高中、对话数千名学生及家长的经验,他指出,部分学生误以为高考后便可以放松,而广以的挑战恰始于入学——需要学生真正热爱科学与技术,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并做好刻苦学习的准备。“面对陌生问题时不轻言放弃,而是尝试思考,寻找答案。这正是‘科研’与‘创新’的核心,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在《突破上限的理工科学习体验》主题讲座中,广以副校长林丹明指出,学校专注于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需求高度契合。从不算拔尖的入学成绩,到扎实多元的科研产出,再到超出预期的升学跃迁,他向来宾详细介绍了广以学子在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助力下的成长成才路径,分享学校“提问驱动x科研导向x创新嵌入”的育人思路,引起在场众多教育实践者的共鸣。
AI赋能教育,大咖解码未来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领域的顶尖专家“传经送宝”,通过主旨发言、圆桌会议等形式开展深入交流,为AI+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实战智慧。
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院长陈明伟分享了人类在人工智能征程上的探索,并指出,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不仅仅是工具,它们已具有感知和创造力,正在重塑教育科研生态。他呼吁教育工作者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应对这种变化,“当一个新时代到来时,你没有能力去改变的话,应该满怀热情去拥抱它。”
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师郑子杰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革新。从为学生开设AI相关课程,到借助AI开展精准教学,该校正利用AI全面赋能教育,让技术服务于育人本质。他也充分认可广以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提高大家对广以的认知,让大家看到,中国学生在本土就能对接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为个人发展带来广阔的视野。
师生共话成长,传承学术薪火
“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培养是衡量未来人才的首要指标。”广以化学工程系徐鹏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思考。他指出,在AI逐步替代重复性、机械性工作的发展趋势下,广以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实践训练,着力培养学子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将为学生的发展打造更坚实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子分享环节,2021级机械工程与机器人专业学生曾宪乐讲述了自己在广以的成长故事。自开放日被广以“引导为主、鼓励提问”的教学理念吸引,他便坚定选择了这所“家门口的大学”。本科期间,他依托学校“重基础、强实践”的课程体系,参与多个学术课题并发表论文,拿下学业成绩全系第一,迈出科研成长的关键步伐。
彰显办学魅力,广以致远未来
会议间隙,参会代表开启沉浸式探校模式,从设备一流的实验楼,到崭新开阔的教学楼,再信步至绿意十足的校道,全方位感受这座实验室园林的别样风光。
参访广以
本次会议还特别开设了“AI 赋能教学及学科应用能力提升训练营”,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教授为教育界人士进行培训,深入剖析 AI 技术如何赋能教学各关键环节,推动教育创新的深度实践。
座谈会上,嘉宾们围绕大语言模型普及教育、AI赋能高考备考、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话题展开交流,为高中与高校的人才一体化培养出谋划策。来自多所中学的校长连连赞叹本次广以之行如沐春风、收获良多,直言“真想再来,还想再来”。一位老师真挚表示,广以的前沿办学理念“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期待未来能与学校加深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建立连贯的成长通道。
此次研讨,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度碰撞,更是瞄准创新的育人共识凝聚。未来,广以将与更多中学携手,聚力写好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共赴AI时代教育振兴之约。
文/图: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