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学生 教职 员工 访客 活动 ENGLISH

毕业生专访 | 匡伟:“体验派”人生,探索未来的开放命题

发布日期:9/22/2025

2025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第五届本科毕业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以大学淬炼的智慧与勇气,奔赴世界的万千可能。从化解疫情挑战到攻克学术难题,再到开拓国际视野,从拥抱多元文化到遨游书山学海,再到锚定人生方向,他们以 “实干圆梦” 为信念,将青春的答卷写在每一次创新与突破之中。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系列专访正在陆续推出。让我们一同感受学子们关于热爱、坚持与蜕变的闪光时刻,见证他们如何以奋斗为笔,绘就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微信图片_20250717143512.jpg

姓名:匡伟

毕业高中: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

本科专业:化学工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双学位)

获得奖项:Vice Chancellor's List(2022/2023/2024)

录取院校:莫纳什大学(直博)、卡耐基梅隆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硕博连读)

绩点:96.5(获学位荣誉summa cum laude)


四年时间,匡伟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完成了化学工程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第二作者身份发表科研论文,并最终斩获世界名校直博、硕博连读录取。他始终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探索,利用广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拓展自身能力的边界。面对挑战,他不畏艰难、主动破局;对于未来,他保持包容,阳光进取。


“急流勇退”,跨界双修

2020年,匡伟高中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化学专业。然而,疫情期间低效的线上课程加剧了他对未来的迷茫,而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化学专业也逐渐与他的个人期望产生了落差。


恰在此时,广以面向受疫情影响的学生开放了新的升学路径,这一政策为他带来了柳暗花明的转机。面对彼时的不确定性,又被广以纯理工科的办学特色所吸引,他于2021年从UCL退学,转而申请进入广以化学工程专业,开启了全新的学习旅程。


广以化工专业突出的工程应用性,正契合他对“学以致用”的追求。凭借高中阶段全英文教学背景和多门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的学习经历,他迅速适应了广以的教学节奏。他坦言,广以的课程体系让自己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工科的广泛包容性与跨领域的迁移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925090911_86_20.jpg

匡伟(左1)与好友毕业合影


大一下学期,匡伟决定为自己“加码挑战”。在得知学校开设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MCS)并允许修读双学位后,他主动联系数学系主任Eli Aljadeff教授了解详情,并在暑假先行“试水”,选修了数学系的一门高年级课程。


“进入大二上学期,我必须通过三门课程的考核,成绩达标才能继续双修数学。”他回忆道,“暑假试修后,我发现数学系的课程非常有意思,决定坚持下来。”在他看来,工科训练的是实用技能,而数学则塑造了一种抽象的逻辑体系。他形象地比喻道,“学习数学就像搭建一个想象中的楼阁,从代数、分析等基础开始层层向上,锻炼的是思维逻辑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921193857_61_205.jpg

匡伟在申请季前往日内瓦大学数学系参观


尽管因此每学期都要额外修读大量课程,甚至偶尔面临课程时间冲突,匡伟依然乐在其中,将数学与计算机视为“兴趣修习”。他指出,MCS项目提供了系统性的计算机课程,涵盖计算机架构、理论、以及多种编程语言的训练,“这为我奠定了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也让我在未来研究中如需要编程支持时,能够实现快速的知识迁移。”


如今回想这段经历,匡伟倍感感激,因为它不仅赋予了他精神上的韧性,也极大提升了他的能力。“两个专业完全不同,但这四年的磨砺让我在学习方法与心态上都得到了全面锻炼。如今,无论面对何种陌生学科,我都相信自己具备从零开始的能力。”


敲门科研,小试牛刀

“广以为本科生提供的科研机会真的太丰富了。”他感叹道。大一下学期,他对生化工程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主动联系化工系徐鹏教授,并加入其代谢与合成生物实验室,参与基因编辑相关课题研究。


微信图片_20250717143457.jpg

匡伟(左1)与徐鹏教授(右1)在新加坡参加学术会议


“刚开始是跟着研究生学长做项目,后来想尝试独立课题时,徐鹏老师非常支持,为我提供了一个适合新手的方向。做项目时也偶遇阻碍,但我会经常和老师沟通,很感谢他一路以来的鼓励。”这段科研经历让他完整经历了从实验设计、操作与调整,到结果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的全过程,并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


微信图片_20250717143505.jpg

匡伟发表一作论文


专业课学习期间,匡伟对膜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因而大四加入化工系何雪忠副教授课题组,参与碳膜工艺流程研究。“即便面对全新的化工领域,广以打下的坚实化工知识基础也让我有信心快速上手。”随后他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


微信图片_2025-09-16_094654_499.png

匡伟发表二作论文


在他看来,广以规模相对“小”的特质反而成为独特优势。“广以与很多学校不同的一点,就是师生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感慨道,“我特别感谢徐鹏老师、何雪忠老师在科研上的悉心指引,以及Andrea、Connie和Avishai等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支持与帮助。”


微信图片_20250921193615_55_205.jpg

匡伟与何雪忠副教授(右1)和钟子宜教授(左1)合影


主动探索,未来不止一种答案

学术之外,匡伟的身影也同样活跃在校园各处。大二时,在学习与生涯发展中心陈芬老师的帮助下,他带着志同道合的伙伴们重新建立了学校的朋辈导师项目(Peer Tutor Program),将原先的“组会模式”改为按学科划分的专项答疑。“我们借鉴老师的Office Hour形式,让高年级的PT提前备课,在特定时间和教室为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进行不同课程的针对性答疑。”这一改革的实施收获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营造了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此外,大一时“闲不住”的他还加入了街舞社并登台表演;大三暑假又前往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交流学习。多样的体验让他的大学生活更加多彩。“我很喜欢尝试。”匡伟笑着说,“趁着年轻去接触不同的知识和事物让我特别快乐。多看多想多尝试,相信会对我探索世界和了解人生有助益。”


微信图片_20250717143516.jpg

匡伟在魏兹曼与同学中秋聚餐


四年广以时光,让他逐渐明确方向,也对未来保持开放心态。在他眼中,能找到愿意倾注一生的热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高中时梦想成为科学家的他,通过四年在广以的学习与探索,对科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回顾这段旅程,匡伟感慨道,“广以为我打开了人生的又一扇门,给了我充分的探索空间,让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从广以出发,让我们期待匡伟书写他人生下一个“开放式命题”。


文/图: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匡伟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本科招生: 86-0754-88077088、88077060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大学路241号

邮编 :515063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 粤ICP备17036470号

Design by SHANG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