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6/14/2018
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开设的特色课程中,《中以文化比较》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本学期以来,这门特别的人文课程由以色列理工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Avital Binah-Pollak博士和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谌华玉共同授课,其中Avital为主要授课老师。
上周,学生们从教育、文化、风俗、经济、哲学、食品等不同角度出发,展示了他们学习课程后对中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异同所进行的思考及总结,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非常精彩。
我们就此对Avital和谌教授进行了采访。( A-Avital, K- Karen)

您曾教授过同样/相似的课程吗?
A: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国际学院开设了以以色列社会和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此次是我首次开设中以文化比较的课程。


学期伊始,您对学生及课程的期望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学期即将结束,您对学生及课程是否满意?学生身上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A: 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教育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如果总是用“真理”作为标准,我就很难教育学生。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和我讨论关于社会、文化、哲学、宗教、教育等话题。课程已经结束,可以说,我的期望达到了。期末考核的方式是让学生们分组做课堂演示。绝大部分的课堂演示说明了学生学到了东西:学生们将学到的概念和思想应用在课堂上;他们的课堂演示展示出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K: 中以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存在巨大的差异。GTIIT的学生得快速学会理解这些差异,同时学会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法,比如灵活的上课方式、线上讨论、不断使用批判性思维、养成不断提出实质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虽然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限,并且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尚浅,但学生们仍取得了巨大进步。
这个课堂中有将创新应用其中吗?又是怎么样做到的呢?
A: 首先,这是(GTIIT课程中)唯一一门比较中以社会和文化的课程。课程的两位老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不同的观点,使得这门课独树一帜。其次,我们的教学方法也是创新的。我们的“课室”不断变化,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视频学习、课堂讨论、网上课堂讨论等。


怎么样的学生能够获得高分?
A: 要获得高分,学生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积极参与课堂,对线上线下的讨论有主要贡献;能设计出出色的课程项目。出色的课程项目包括找到有趣的问题以及设计和进行调查(田野调查、问卷、采访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高分的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您从中有什么收获?您认为中以社会和文化主要有哪些不同?
A: 作为一名人类学家,我知道,从“研究领域”中发现新东西是最棒的事情。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只是印证以前的知识,那么你很可能没有学到新东西。可以这样说,即便我以前多次来到中国,GTIIT学生还是给我惊喜了。
中以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从孩子出生到成长,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外部教育体系。中以教育主要差异是前者教育强调权威,后者没有权威一说。即便老师在上课中出现失误,中国学生也不去质疑老师的话。以色列学生会等候时机向老师发问——他们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也是向教育体系“发问”。
我惊讶而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确实学会了提问。其中一个原因是,当你了解了一门新文化,它会反映在你身上——同理,这个学期我对以色列、中国和教育有了新体会。这个学期,我的目标是向同学们展示不同的观点,让他们自行判断。他们的期末课程演示说明他们能做到这一点。
文/图: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
